當前位置:首頁 > 成功案例
有機-無機混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效率自2009年3.8%提升至認證PCE 26.15%,展現競爭潛力。然而,溶液處理材料不穩定性阻礙商業化。溶液老化影響鈣鈦礦層性質及PVSCs性能,故開發穩定前驅溶液至關重要。 南昌大學陳義昌團隊于Angewandte發表的研究(DOI: 10.1002/anie.202411708)中,探討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前驅溶液穩定性的創新方法。其中提出雖然有多種延長保質期策略,研究團隊發現兩步法前驅溶液老化更顯著,因異丙醇更易引發副反應,針對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因低成本、高PCE和低溫制造等優勢成為光伏研究焦點。近期PCE已超26%,展現商業化潛力。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因成本效益高、適用于大規模印刷而受青睞。其中,電子傳輸材料(ETM)在電子收集、缺陷緩解和保護鈣鈦礦層方面至關重要。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中常用的ETL材料C60需要耗時昂貴的熱蒸發沉積,不利于大規模生產。為解決此問題,我們設計了創新的溶液可加工ETM,將非富勒烯受體片段嫁接到C60上。BTPC60表現出優異的溶液加工性能和分子堆棧,形成高電子遷
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領域,實現高效率和穩定性仍然是一項重要挑戰。相較于常規結構的太陽能電池,倒置結構的OSC展現出巨大潛力,能夠將高效率與增強的穩定性結合。然而,盡管穩定性有所提高,倒置結構OSC的效率仍落后于傳統結構OSC,主要受限于電子傳輸層(ETL)的性能。 南開大學暨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陳永勝老師團隊于2024年9月號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Volume 34, Issue 36,DOI: 10.1002/adfm.202409699 )探
前言有機光伏(OPV)電池因其輕薄柔性、可印刷等優勢,被視為具潛力的下一代可再生能源技術。然而,效率和穩定性不足一直制約著OPV的商業化應用。中科院侯劍輝團隊發表在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9 Mar.Doi:10.1002/aenm.202303605)上的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在非富勒烯受體材料中引入吡咯環,可以顯著提升有機光伏(OPV)電池在室內光照下的發電性能。研究團隊設計合成了兩種新型材料FICC-EH和FICC-BO,并發現它們在有機發光二極管(OLE
前言近年來,鈣鈦礦和有機太陽能電池(PSCs和OSCs)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潛力而備受關注。然而,界面缺陷和非理想的能級排列等問題仍然限制著器件性能的進一步提升。香港理工大學李剛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1 Sep. doi.org:10.1038/s41467-024-51760-5)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界面工程技術,通過共吸附自組裝單分子層(SAMs)成功提升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該團隊采用PyCA-3F和2PACz分子進行共吸附,形成了一層功能化的超薄層
本研究由中科院化研所侯劍輝團隊設計并合成了四種非富勒烯受體(NFA)材料:ITC9-4F、ITC9-4Cl、ITC9-4Br和ITC9-4I,通過在末端基團引入不同鹵素取代基。研究了這些NFA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中的光伏性質。計算結果顯示材料表面靜電勢相似,但原子半徑隨鹵素變化。光電性能分析表明鹵素取代基影響吸收光譜和分子能級。ITC9-4F表現出藍移吸收光譜和較低消光系數。在OSCs中,ITC9-4F基電池顯示高開路電壓(Voc)但較低功率轉換效率(PCE)。ITC9-4Cl、ITC9